一.項目背景 2011年衛生部辦公室印發了衛辦醫政發【2011】103號 (2011.07.27)文件明確指出:
1)合理安排門急診服務、簡化門急診和入、出院服務流程。掛號、劃價、收費、取藥等服務窗口等候時間≤10分鐘。
2)推行“先診療,后結算”模式。力爭達到使用 “先診療,后結算”模式 患者數占就診患者數10%。
3)超聲自檢查開始到出具結果時間≤30分鐘。大型設備檢查項目自開具檢 查報告申請單到出具檢查結果時間≤48小時。血、尿、便常規檢驗、心 電圖、影像常規檢查項目自檢查開始到出具結果時間≤30分鐘,生化、 凝血、免疫等檢驗項目自檢查開始到出具結果時間≤6小時,細菌學等檢 驗項目自檢查開始到出具結果時間≤4天。術中冰凍病理自送檢到出具結 果時間≤30分鐘。
4)提供方便快捷的檢查結果查詢服務。除向患者提供紙質檢查檢驗結果報 告單外,還可以提供現場、電話、短信、網絡查詢中至少1項查詢方式。
廣東省廣州市某附屬第一醫院,認真領會文件精神,針對自身問題,在
博革咨詢公司的帶領下開展了門急診實驗室流程優化項目。
二.項目目標 ·縮短急診和常規檢測時間
·減少病人等待時間,提高病人滿意度
·減少錯誤,提高質量
·平衡員工工作強度
·建立標準工作模式
·新的布局
·建立持續改進的精益科室文化
三.項目思路 項目使用DMAIC工作思路
1)明確問題所在
·組建項目團隊,包括流程擁有者劉敏,張式鴻及門急診和實驗室核心人員。
·繪制門急診和實驗室現狀布局圖,并開展全景價值流分析,以識別工作中的不合理和浪費。
·開展實驗室工作量分析,并進行增值時間測算,鎖定改善重點。
2)通過對標本操作,人員動作,·TS數據進行現場測量
·凝血標本操作過程測量分析
·凝血操作人員測量分析
·凝血TAT測量分析
3)分析數據尋找原因
4)提出針對性的改進方案并實施
四.改善成果 1.標準化的工作流程
從設備質控到標本操作,均定義標準化流程,確保各個環節的準確,及時。
2.布局的優化
通過布局調整,縮短非增值帶來的浪費;同時借助5S管理,塑造清爽的工作環境。
3.工作模式的改變
從標本接收到上機的各個環節以小批量操作標本,使標本在實驗室中快速流通。
五.后記 精益帶來實驗室改善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