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4.0背景下的計劃管理
近些年來,社會上工業4.0的概念是非常的火,基本上是涵蓋了所有的制造業,大家張口閉口都是4.0,好像如果你不能說出幾個4.0的名詞,就意味著你的落伍,大家都以4.0為榮了。
可是工業4.0到底是什么東東呢,我特地探查了一下,發現工業4.0是由德國政府《德國2020高技術戰略》中所提出的十大未來項目之一,該項目由德國聯邦教育局及研究部和聯邦經濟技術部聯合資助,投資預計達2億歐元,旨在提升制造業的智能化水平,建立具有適應性、資源效率及基因工程學的智慧工廠,在商業流程及價值流程中整合客戶及商業伙伴,其技術基礎是網絡實體系統及物聯網。
“工業4.0”概念包含了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強型控制的基本模式轉變,目標是建立一個高度靈活的個性化和數字化的產品與服務的生產模式。在這種模式中,傳統的行業界限將消失,并會產生各種新的活動領域和合作形式。創造新價值的過程正在發生改變,產業鏈分工將被重組。
“工業4.0為德國提供了一個機會,使其進一步鞏固其作為生產制造基地、生產設備供應商和IT業務解決方案供應商的地位。”德國工程院院長孔翰寧(Henning Kagermann)教授如此評價工業4.0?
德國學術界和產業界認為,“工業4.0”概念即是以智能制造為主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或革命性的生產方法。該戰略旨在通過充分利用信息通訊技術和網絡空間虛擬系統—信息物理系統(Cyber-Physical System)相結合的手段,將制造業向智能化轉型。
“工業4.0”項目主要分為三大主題:
一是“智能工廠”,重點研究智能化生產系統及過程,以及網絡化分布式生產設施的實現;
二是“智能生產”,主要涉及整個企業的生產物流管理、人機互動以及3D技術在工業生產過程中的應用等。該計劃將特別注重吸引中小企業參與,力圖使中小企業成為新一代智能化生產技術的使用者和受益者,同時也成為先進工業生產技術的創造者和供應者;
三是“智能物流”,主要通過互聯網、物聯網、物流網,整合物流資源,充分發揮現有物流資源供應方的效率,而需求方,則能夠快速獲得服務匹配,得到物流支持。
工業4.0有一個關鍵點,就是“原材料(物質)”=“信息”。具體來講,就是工廠內采購來的原材料,被“貼上”一個標簽:這是給A客戶生產的XX產品,XX項工藝中的原材料。準確來說,是智能工廠中使用了含有信息的“原材料”,實現了“原材料(物質)”=“信息”,制造業終將成為信息產業的一部分。
筆者認為,這個關鍵點,就是在原先企業管理中的計劃管理的要點!
在企業組織生產過程中,在計劃部門會設定一個工作指令,簡稱工令。它意味著企業的每一個生產活動都是有依據的,有按照客戶的需求設立的工令,也有自己內部為了未來滿足客戶需求而設立的工令,換個角度說,就是在工廠中任何一個機臺上生產的任意一個配件都是具有客戶屬性,是滿足哪一個客戶,哪一個批次的訂單要求,需要生產多少個,需要在什么時間前完成,還有多少時間可以完成,在企業哪個部門,由哪個班組完成,它的品質要求是一等品或其他,它的上下游各是什么。
這些就是以計劃人員的角度來看,一個部件背后所隱含的故事。它包含有企業價值流上各個環節的狀況,有供應商的產能、質量水準和交期,也有自己內部的產能、質量水準和交期,有標準工時的可以利用,沒有標準工時的就以歷史生產數據為基礎來推算,人機料法環4M1E統統都是要控制的要素,每個要素的變化都意味著交期是否會變化,計劃是否需要重新調整,古人云:牽一發而動全身,想必就是從計劃完成過程中總結出來的。
筆者有二十余年企業供應鏈計劃部門工作的經驗,也曾經在著名OEM工廠**康中的計劃部門工作過,在和廣大制造企業內部,包括很多上市大公司咨詢輔導過程中,發現雖然大家都知道各環節產能的問題,雖然大家都知道計劃的重要性,可就是做不好。如何把計劃串聯在所有生產系統里,就都不做了,到底是不會做,還是不愿做呢?
更多的是懶,不愿做,所以出現主計劃做好后,丟給上游配件單位,你們自己想法完成,至于你是怎么排,至于我排的對不對,我不管,出現問題時大家再扯皮吧,反正我是滿足客戶需要,所以存在著銷售和計劃脫節,計劃和生產脫節,生產和物料供應脫節,主機廠和配件車間脫節等等現象,客戶的交貨時間安排就是我們的生產計劃,完成的要完成,完成不了的也就這樣辦吧,反正最后公司會想出辦法來,我們家大業大,不在乎……由此帶來的集中反應就是,交期是如此的長,企業的庫存是如此的高,天天都開生產協調會,可是老問題依然是層出不窮的反復出現。
過去的ERP,大家都說好,都說能夠解決計劃問題,可是花了大價錢引進了呢,發現問題依然存在,現在有了工業4.0,我們的希望又出現了,可是能夠真的解決我們的計劃問題,解決我們的交期太長的問題,解決我們的庫存太高問題嗎?
答案是否定的。不是在這里打擊大家的積極性,如果我們計劃人員還是不清楚整個價值流上的各個環節的狀況,出現異常狀況時不能夠從一個細節查到全部交貨安排,這都導致了天天要開生產協調會,生產計劃沒有人關注,反正它重來就沒有準過,所以你都必須依靠更多的緩沖時間來解決不能按時交貨的矛盾,這導致了交期的延長;你都必須依靠更多的庫存來解決上下游環節的中斷,這導致庫存始終高位運行。長此以往,企業危機自然變大了……
問題是如何解決呢?
解決的辦法也不復雜,第一,將價值流上的各環節計劃人員重新組成一個計劃部,在組織上減少流程繁復的問題;
第二,因為計劃是牽一發而動全身,所以價值流上的所有信息都必須傳遞到計劃部門,價值流各個環節的狀況計劃人員必須清楚的掌握;
第三,以計劃的執行率為考核目標,來考核各個部門的業績,通過計劃完成率來發現并解決價值流上的問題。
最后希望廣大制造業的伙伴,在寒冷的冬季里能夠越活越好。
可是工業4.0到底是什么東東呢,我特地探查了一下,發現工業4.0是由德國政府《德國2020高技術戰略》中所提出的十大未來項目之一,該項目由德國聯邦教育局及研究部和聯邦經濟技術部聯合資助,投資預計達2億歐元,旨在提升制造業的智能化水平,建立具有適應性、資源效率及基因工程學的智慧工廠,在商業流程及價值流程中整合客戶及商業伙伴,其技術基礎是網絡實體系統及物聯網。
“工業4.0”概念包含了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強型控制的基本模式轉變,目標是建立一個高度靈活的個性化和數字化的產品與服務的生產模式。在這種模式中,傳統的行業界限將消失,并會產生各種新的活動領域和合作形式。創造新價值的過程正在發生改變,產業鏈分工將被重組。
“工業4.0為德國提供了一個機會,使其進一步鞏固其作為生產制造基地、生產設備供應商和IT業務解決方案供應商的地位。”德國工程院院長孔翰寧(Henning Kagermann)教授如此評價工業4.0?
德國學術界和產業界認為,“工業4.0”概念即是以智能制造為主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或革命性的生產方法。該戰略旨在通過充分利用信息通訊技術和網絡空間虛擬系統—信息物理系統(Cyber-Physical System)相結合的手段,將制造業向智能化轉型。
“工業4.0”項目主要分為三大主題:
一是“智能工廠”,重點研究智能化生產系統及過程,以及網絡化分布式生產設施的實現;
二是“智能生產”,主要涉及整個企業的生產物流管理、人機互動以及3D技術在工業生產過程中的應用等。該計劃將特別注重吸引中小企業參與,力圖使中小企業成為新一代智能化生產技術的使用者和受益者,同時也成為先進工業生產技術的創造者和供應者;
三是“智能物流”,主要通過互聯網、物聯網、物流網,整合物流資源,充分發揮現有物流資源供應方的效率,而需求方,則能夠快速獲得服務匹配,得到物流支持。
工業4.0有一個關鍵點,就是“原材料(物質)”=“信息”。具體來講,就是工廠內采購來的原材料,被“貼上”一個標簽:這是給A客戶生產的XX產品,XX項工藝中的原材料。準確來說,是智能工廠中使用了含有信息的“原材料”,實現了“原材料(物質)”=“信息”,制造業終將成為信息產業的一部分。
筆者認為,這個關鍵點,就是在原先企業管理中的計劃管理的要點!
在企業組織生產過程中,在計劃部門會設定一個工作指令,簡稱工令。它意味著企業的每一個生產活動都是有依據的,有按照客戶的需求設立的工令,也有自己內部為了未來滿足客戶需求而設立的工令,換個角度說,就是在工廠中任何一個機臺上生產的任意一個配件都是具有客戶屬性,是滿足哪一個客戶,哪一個批次的訂單要求,需要生產多少個,需要在什么時間前完成,還有多少時間可以完成,在企業哪個部門,由哪個班組完成,它的品質要求是一等品或其他,它的上下游各是什么。
這些就是以計劃人員的角度來看,一個部件背后所隱含的故事。它包含有企業價值流上各個環節的狀況,有供應商的產能、質量水準和交期,也有自己內部的產能、質量水準和交期,有標準工時的可以利用,沒有標準工時的就以歷史生產數據為基礎來推算,人機料法環4M1E統統都是要控制的要素,每個要素的變化都意味著交期是否會變化,計劃是否需要重新調整,古人云:牽一發而動全身,想必就是從計劃完成過程中總結出來的。
筆者有二十余年企業供應鏈計劃部門工作的經驗,也曾經在著名OEM工廠**康中的計劃部門工作過,在和廣大制造企業內部,包括很多上市大公司咨詢輔導過程中,發現雖然大家都知道各環節產能的問題,雖然大家都知道計劃的重要性,可就是做不好。如何把計劃串聯在所有生產系統里,就都不做了,到底是不會做,還是不愿做呢?
更多的是懶,不愿做,所以出現主計劃做好后,丟給上游配件單位,你們自己想法完成,至于你是怎么排,至于我排的對不對,我不管,出現問題時大家再扯皮吧,反正我是滿足客戶需要,所以存在著銷售和計劃脫節,計劃和生產脫節,生產和物料供應脫節,主機廠和配件車間脫節等等現象,客戶的交貨時間安排就是我們的生產計劃,完成的要完成,完成不了的也就這樣辦吧,反正最后公司會想出辦法來,我們家大業大,不在乎……由此帶來的集中反應就是,交期是如此的長,企業的庫存是如此的高,天天都開生產協調會,可是老問題依然是層出不窮的反復出現。
過去的ERP,大家都說好,都說能夠解決計劃問題,可是花了大價錢引進了呢,發現問題依然存在,現在有了工業4.0,我們的希望又出現了,可是能夠真的解決我們的計劃問題,解決我們的交期太長的問題,解決我們的庫存太高問題嗎?
答案是否定的。不是在這里打擊大家的積極性,如果我們計劃人員還是不清楚整個價值流上的各個環節的狀況,出現異常狀況時不能夠從一個細節查到全部交貨安排,這都導致了天天要開生產協調會,生產計劃沒有人關注,反正它重來就沒有準過,所以你都必須依靠更多的緩沖時間來解決不能按時交貨的矛盾,這導致了交期的延長;你都必須依靠更多的庫存來解決上下游環節的中斷,這導致庫存始終高位運行。長此以往,企業危機自然變大了……
問題是如何解決呢?
解決的辦法也不復雜,第一,將價值流上的各環節計劃人員重新組成一個計劃部,在組織上減少流程繁復的問題;
第二,因為計劃是牽一發而動全身,所以價值流上的所有信息都必須傳遞到計劃部門,價值流各個環節的狀況計劃人員必須清楚的掌握;
第三,以計劃的執行率為考核目標,來考核各個部門的業績,通過計劃完成率來發現并解決價值流上的問題。
最后希望廣大制造業的伙伴,在寒冷的冬季里能夠越活越好。
作者: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