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豐田英二和他的管理層于1950年到美國工廠進行為期12周的考察 時,他們原本預期會對美國工廠制造流程與方法的進步感到驚嘆,但事 實不然,他們驚訝地發現,批量生產方法自30年代到當時,根本沒有太 大改變,而且事實上這種方式本身存在許多缺點。
他們看到許多生產設備制造了大量產品堆放儲存,要稍后才會被送到另一個部門,以更大的設備處理此產品,然后又堆放儲存一陣子,再送到下一個環節。他們看到這些間斷的流程步驟都以批量生產為基礎,各工序之間的脫節導致大量材料變成等待輸送的存貨,他們看到高成本的設備,以及所謂降低每單位平均成本的“效率”,就是使設備不停地生產、員工不停地生產。他們也看到傳統的考核制度獎勵那些生產更多原料與零部件,并使設備與員工不停忙碌生產的經理人,這導致了生產過剩和流程的不均衡,大批量產出來的東西中可能隱藏著問題,堆放在那兒數周而未被發現。
這種工作場所缺乏組織與控制,到處可見大型的起貨機卡車搬運大批原料,工廠看起來更像是倉庫。這一切看在他們眼中,并未使他們感到絲毫的欽佩驚嘆;相反,他們看到了迎頭趕上的機會。
對大野耐一而言,幸運的是,豐田英二指派他“迎頭趕上福特公司生產力”的工作并不是要他設法使豐田和福特硬碰硬地競爭,他只需要在受到保護的日本市場中改善豐田的制造方法與流程,不過,這也已經是夠困難的工作了。于是,大野耐一做了任何優秀經理人處于他的境況下都會做的事:他再度走訪美國,向競爭對手學習,他也研讀亨利·福特的著作《今天與明天》,畢竟,他相信,豐田必須要掌握的東西之一是連續的流程,在當時,最好的模范是福特的移動式組裝線。亨利·福特突破了傳統的生產方法,設計出新的批量生產方式以應對20世紀早期的需要。批量生產方式的成功,其重要能力之一是創造出精確的機器工具與可以交替的組件。福特也應用泰勒首創的科學管理原則,高度倚重對時間的研究、非常專業化的員工工作設計,把工程師負責的規劃和員工的執行工作區分開來。
在《今天與明天》一書中,福特也提到了維持整條生產線無間斷地制造輸送原料、流程標準化,以及杜絕浪費的重要性,不過,他雖提倡這些要素,但福特公司卻并未確實做到。福特公司生產數百萬輛T型車,隨后,A型車使用相當浪費的批量生產方法,在整條價值鏈上囤積了大量在制品存貨,把這些在制品(即零部件與物料)硬推向下一道工序。豐田看出這一點是福特的批量生產的固有缺點,豐田沒有資本可以負擔這樣的浪費,它沒有倉庫、工廠空間與資金,它不能只大量地生產一種車款,不過,它可以汲取并應用福特原始的原材料連續輸送流程概念(如同組裝線所展示的作業流程),發展出可以根據顧客需要而彈性變化,且同時又能提高效率的單件流作業。欲達到靈活彈性,必須使員工諳熟于持續改善的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