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器械行業的精益變革機會與方向
這幾年博革咨詢為國內十幾家醫療器械公司提供了精益咨詢服務,發現在改善機會和改善方向上有很多共同點,今天跟大家共享一下,我們從S/Q/C/D/E/M/I7個層面分開講解。

一、S-安全
a、改善機會:
√ 機加工生產現場油污、鐵屑飛濺等現場造成安全隱患
√ 鍛壓生產過程、落料生產過程、沖壓生產過程等操作標準不明確,換模時間長強度大,易造成安全隱患。
√ 過多的搬運,造成勞動強度過大
√ 電氣設備未按要求進行維護,造成安全隱患
√ 各崗位未進行完整的人機工程風險評估,而采取相關對策
√ 材料、周轉箱、產品堆放高度沒有標準,堆放過高造成安全隱患
b、改善方向:
√ 將污染源隔離,制作隔離板、防護罩等,全面推進5S管理
√ 導入快速換模方法,降低換模時間、勞動強度、安全隱患,根據改善成果,制定標準化作業指導書。
√ 導入精益布局,減少搬運
√ 推進設備改善活動動,導入TPM自主保全。
√ 各崗位未進行人機工程評估,導入IE改善
√ 根據不同的產品、周轉箱規定產品的堆放高度,有效地保證安全和產品質量,全面推進5S管理
二、Q-質量
a、改善機會:
√ 對產品關鍵特性識別不足,內部轉序質量檢驗標準不統一
√ 手工作業工序較多,大部分工序憑經驗,未策劃缺陷預防
√ 未搭建直通率監控系統,無法全面監控現行的質量水平,也無法監控過多的返工返修造成的浪費
√ 質量記錄不規范,質量數據收集不全面,且未正確地利用現行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 手工作業工序過多,未全面實現作業標準化
√ 沒有形成質量日報、周報、月報制度,未形成定期質量例會制度
√ 沒有問題解決系統,未對日常質量問題進行整改和跟進。
b、改善方向
√ 組織技術、質量、生產重新對產品關鍵特性梳理,統一標準
√ 導入防錯改善,盡量讓工裝夾具代替經驗
√ 搭建直通率監控系統,定義直通率點的標準、控制要求、檢驗工具、數據收集方法等。
√ 系統定義質量數據收集點,按要求設計相關表單,并進行培訓,將相關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 先確定檢驗標準,找出手工操作中的差別,后進行標準化
√ 形成系統的質量日報、周報、月報、例會制度,并進行監控
√ 建立問題清單、QCC、6-sigma等多級質量改善系統。
三、C-成本
a、改善機會:
√ 備料式生產模式,成品、在制品存量太大,未設置安全庫存、最高庫存量和最低庫存量
√ 產品種類較多(7000多鐘產品型號)不能實現柔性生產
√ 車間之間的轉序,兩次以上檢驗造成浪費
√ 庫存周轉次數不足3次/年,資金積壓嚴重
√ 未進行庫存結構分析、庫齡分析,導致未對呆滯品進行及時處理
√ 設備閑置,利用率低,開動率低
b、改善方向:
√ 未設置安全庫存、最高庫存量和最低庫存量,設置經濟批量,內部制造采用拉動式生產
√ 設置經濟批量,內部制造過程采用拉動式生產模式。
√ 推進內建品質,消除不必要的檢驗環節
√ 合理設置經濟批量,縮短制造周期
√ 進行PQ分析、進行庫存結構分析、庫齡分析,及時處理呆滯品及緩慢移動產品
√ 合理利用設備并進行維護,全面推行TPM
四、D-交付
a、改善機會
√ 未對工廠進行整體布局(樓層之間的布置、車間之間的布局、工序之間的布局、檢驗站的設置、倉庫的設置),導致物流路線長,造成過多的搬運浪費
√ 大部分企業工廠內部生產線平衡率不足50%
√ 沒有設置經濟批量,生產批量太大,生產周期3個月及以上
√ 無周、日生產作業計劃,成品計劃達成率不足70%
√ 未進行產品PQ分析,未識別重點產品、常規產品、不經常生產產品
√ 生產計劃系統不健全,未對各階段生產計劃達成情況進行監控
b、改善方向:
√ 導入精益布局:進行價值流分析、生產線平衡平析等進行合理的布局,規劃合理的搬運路線。減少不必要的搬運浪費,提高生產效率。
√ 導入生產線平衡分析,對瓶頸工序進行改善
√ 根據要求設置經濟批量,縮短生產周期
√ 建立周、日生產作業計劃,生產進度協調會議、粗略產能規劃
√ 進行產品PQ分析、識別重點產品、常規產品、不經常生產產品,從而采取不同的經營管理策略
√ 建立完善生產計劃系統,對各個階段進行有效監控
五、E-環境
a、改善機會:
√ 機加工現場、沖壓現場跑、冒、滴、漏
√ 生產現場、辦公現場未進行系統的整理整頓
√ 車間通道、機臺周邊沒有定置管理,待加工材料、已加工材料、不良品、工具、量具、圖紙都無定置管理,現場非常零亂
√ 磨、拋工序未進行有效防護,也沒有吸塵設備,造成污染
√ 污染源沒有有效進行防治,通常都是圍堵措施。
b、改善方向
√ 分析現場的跑、冒、滴、漏產生的原因,進行設備的有效維護,全面推進TPM
√ 生產現場、辦公現場全面推進5S管理
√ 對設備周邊進行合理的布局,并進行定置管理。車間現場全面推進5S管理
√ 制作磨、拋現場的吸塵設備,全面推進5S管理
√ 針對現場的污染源進行識別、分析和改善。
六、M-士氣
a、改善機會
√ 未形成全員精益改善(比、學、趕、幫、超)的氛圍
√ 沒有培養專業的精益管理人才(精益人才培養計劃)
√ 班組長擅長技術,管理能力欠缺
√ 部門之間、班組之間、員工 之間沒有形成PK機制
√ 合理化建議制度不健全,未及時回復員工的提出的建議,對采納的建議未進行及時的激勵和表彰
b、改善方向
√ 推進全員QCD改善活動,并制定激勵措施
√ 制定精益人才培養計劃,進行精益人才認證
√ 進行班組長培訓,并對金、銀、銅牌班組長進行認證
√ 部門間的精益改善制定積分制度,每月進行評比
√ 建立規范的合理化建議,激勵優秀的改善事例,并進行目視化管理。
七、I-信息
a、改善機會
√ 現場區域、班組、設備等標識不全面
√ 關鍵控制點的要求、標準未進行目視化
√ 電鍍、電解、鈍化等設備的工藝參數監控規格限,未進行目視化標識
√ 設備的進水、出水、進氣、出氣等管路未進行顏色管理和方向標識
√ 未全面實現實物流與信息流的追溯(二維碼系統)
√ 部門之間、車間之間有壁壘,跨部門協作太少,橫向溝通不暢。
b、改善方向
√ 對現場進行標識,全面推進目視化管理
√ 識別關鍵控制點,并將控制要求進行目視化
√ 將電鍍、電解、鈍化等設備的工藝參數監控設定規格限,進行目視化管理
√ 對設備的進水、出水、進氣、出氣等管路進行顏色管理和方向標識
√ 推進二維碼管理系統,實現可追溯管理
√ 跨部門成立項目小組,共同努力解決工作中的難題,促進部門間的溝通。
作者:博革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