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庫存成為服裝鞋包的老大難。知名企業如美邦、李寧、特步、匹克,鮮有與庫存高企的問題撇開關系。一方面,消費者需要的公司沒有,這些局外人不會注意到,但生意丟了,銷售知道;另一方面,公司生產的消費者不要,庫存大量積壓。
有媒體夸張地說,三年不生產,衣服也賣不完。三一重工的建筑設備積壓,是因為4萬億的刺激方案結束了,需求陷入低谷;衣服人人都穿,不管女人們的衣櫥有多大,每天都在為穿什么衣服、配什么鞋子發愁,服裝行業咋就不知道如何滿足呢?
究其原因,不是因為服裝業經營水平倒退,比以前差了,而是因為業務擴張太快、需求過度多元化,傳統的經營模式沒法滿足“速度經濟”的要求。
這似乎是行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通病。例如十幾年前的家電行業,庫存就是個大問題,長虹彩電不得不注銷幾十億元的庫存,也是因為在全國、全球擴張的戰略下,生產與供應鏈系統跟不上的原因。但是,經過成十年的“補課”,家電行業一方面有效管理需求,從無節制的“跑馬圈地”轉向相對有節制的擴張與增長;另一方面,該行業的供應鏈管理水平進一步提升,所以庫存問題雖然不時蹦出來,但更多是公司個例,而不是行業災難。
從營銷和設計而言,服裝行業意識到多樣化選擇的重要性,不少服裝公司都在向Zara看齊,豪言每年推出10000種服裝的比比皆是,走得是典型的“品種經濟”的路——給消費者各種各樣的選擇。
但是,他們的生產與供應鏈系統卻停留在“規模經濟”時代,以最低成本為導向,響應速度慢、響應周期長,結果是短缺與積壓共存。
貌似兩個不同的問題,根源卻是相同:產品采用的是“品種經濟”下的差異化戰略,供應鏈是成本導向的經濟型供應鏈,兩者不能匹配。優衣庫的CEO柳井正說地好:“總體而言,服裝行業(的本質)不是持續提高或者生產完美無瑕的面料,而是追逐趨勢”,需要快速響應的供應鏈來支持。Zara、H&M等廣為稱道的企業,成功之處就在于能夠迅速地響應潮流。
這也意味著控**裝的品種、控制開店擴張的速度等措施只能緩解問題,但不是根本的解決方案。2013年7月,我去寧波,拜訪太平鳥女裝部的總經理陳紅朝先生。陳先生儒雅斯文,言談頗有深度。他講了這么句話,大意是(女裝)品種這么多,都是源自女士們每天早晨遇到的第一個問題:不管衣櫥有多大、衣服有多少,每個人都覺得不知穿什么才好。言下之意是這是行業特點,如果你決定進入這行,你就得面對。你可以有選擇地服務一些需求,放棄另一些,比如有些公司側重中性服裝,有些覆蓋某個特定的年齡段,但不管進入哪個領域,款式、顏色、尺寸、面料、季節的各種組合,注定了需求的多樣化;潮流的不確定性,注定了計劃不如變化,需要供應鏈的快速響應來彌補。
所以,服裝行業,特別是時裝業,看上去是需求多樣化的問題(這問題確實有,比如過度追求品種),其實是生產與供應鏈缺少靈活性,沒法快速響應變化了的需求,其解決方案是建立快速響應的供應鏈。
快速響應取決于三個方面,相應地,企業也應該三管齊下,綜合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