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家系統推進精益生產的咨詢公司,我們通常分三期給客戶導入精益體系。第一年通常給客戶導入
5S,
班組建設,IE效率提升和
TPM;第二年是TPM深化,質量流程梳理,六西格瑪課題改善和
生產計劃流程梳理,方針管理;第三年六西格瑪課題深入,導入供應商管理,,研發
六西格瑪。
因為第二年客戶有了一定的推進經驗,在生產計劃模塊啟動后,經常有人問我:“為什么生產計劃咨詢需要先收集當前流程圖,大量的歷史數據,然后多輪討論,再確定方案?項目啟動了3個月還沒有輸出,就不能像5S和TPM那樣項目啟動時就制訂好全年的推進計劃及各階段的輸出?生產計劃咨詢到底有沒有標準的方法論?
對計劃顧問,這真是一個兩難的問題。說沒有方法論肯定不行;說有標準化的方法論也不行。
首先,不能和客戶說沒有方法論,客戶請咨詢公司,本身是相信咨詢公司有成型的方法論,可以快速解決問題。摸著石頭過河客戶是不買賬的。
其次,如果說有標準化的方法,解決一切生產計劃的問題,又是不客觀的,與5S相比,生產計劃問題要復雜的多,計劃決策要考慮客戶,供應商,企業自身品牌,產能,工藝等各環節,不同的行業之間差異很大。根本不存在一個固定的方法論來解決計劃問題。
但生產計劃改善還是有一定的規律性。美國運營管理協會將計劃相關的內容分為需求計劃;生產計劃及物料計劃;車間計劃與執行;資源的戰略管理與決策4個內容。其中資源的戰略管理與決策;需求計劃這2個內容不同企業之間更具差異性,并不存在公認的最佳實踐,需要結合企業的運營戰略進行規劃;而生產計劃與物料計劃;車間計劃與執行這2個內容更具通用性,存在“最佳業務實踐”,可以用來指導企業進行改善。ERP的實施重點就在于生產計劃與物料計劃的內容;MES系統更側重于車間計劃與執行。
博革咨詢將企業分為幾大類:按照在供應鏈的地位看,分銷商;品牌商;供應商(各級);從最終用戶區分為工業品和消費品。每類企業的資源的戰略管理與決策;需求計劃這2塊都有較大的差異;但生產與物料計劃;車間計劃與執行控制這2個內容差異并不大。
戰略管理與決策中最重要的內容是“產品交付周期設計”,即客戶下達訂單,多長時間能滿足。最短的交付周期是庫存出貨;其次是備有部件庫存,接到訂單后裝配出貨;最長的交付周期是接到訂單后進行設計,采購,制造交付。
其中,作為消費品的品牌制造商一般有較大的自主度來進行運營策略規劃;需求計劃流程設計;而作為一個部件供應商需求計劃流程的自主空間就很少,基本上是對品牌制造商的一個被動設計。
豐田作為精益標桿,各家企業都在學習其現場管理;豐田精益屋中的基礎就是均衡生產,但國內企業很難推進精益生產。汽車行業的精益化水平之所以遠高于家電,電子等行業,與品牌制造商在產業鏈的地位有關。
作為工業品的品牌制造商極少采用庫存出貨,有一些企業持有在制品庫存,可以接到訂單后立刻裝配,實現48小時交付;另外一些企業需要從采購部件開始,交付周期長達3-5個月。這里面周期最長的是飛機,輪船,發電設備。交付周期長達12-24個月。
事實上,作為精益咨詢公司的計劃咨詢,很少會針對企業運營策略進行咨詢;更多的是通過生產與物料計劃;車間計劃與執行控制這2個內容來降低在制品,原材料庫存;提升車間交付率;縮短交付周期。如果計劃模塊里面銷售愿意介入,也會做一些需求計劃的改善,降低成品庫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