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PI考核”、“班組績效考核”等作為現場管理人員在企業的管理活動中不可避免的接觸大量的KPI。作為優秀的現場管理人員必須要熟知這些KPI的存在的目的、代表的意義、計算方法以及改善的路徑,但博革咨詢發現大量的現場管理人員都對這些KPI一知半解,他們所做的都僅僅領導交辦的工作,對于為什么要管理、怎么管等等問題基本沒有深入思考過。今天博革咨詢在這里簡要的講解現場管理中最為核心的幾項指標,希望對大家的工作有所幫助。
1.ST(標準時間):通俗一點講就是一個熟練工、按照正常的速度、完成一件產品的作業時間。制定標準時間的方法有很多,采用最為普遍的方法是現場觀測法,即標準時間=現場觀測時間*評價調整系數+余量時間。現場觀測操作人員的作業時間工作量巨大,所以一般企業采用選擇有代表性的企業進行觀測,并根據被觀測者的情況,如操作是否熟練、有沒有其他異常等,對采集到的數據進行調整。余量時間中包含作業余量時間、生理余量時間、管理余量時間、疲勞余量時間以及特殊余量時間,其中作業余量、省力余量、管理余量時間可以采用抽樣觀測法現場統計,疲勞余量和特殊余量的設定較為復雜有多種方法,不同行業采用方法有所不同,不過無論采用哪種方法,一般情況下余量占標準時間15%~30%是較為合理的選擇。
2.TT(節拍時間):為了完成客戶的需求,生產一臺產品所需要的時間。這里所講的節拍與我們平時所講的節拍概念是不一樣的,TT指的是與客戶需求關聯的時間,所以計算TT的時候一定要與運轉率、良品率掛鉤進行計算,標準的計算公式為:TT=出勤時間*時間稼動率*良品率/客戶需求數量
3.OEE(設備綜合效率):是理論創造價值的工時在總工時的占比。基本公式為標準時間*良品數量/總工時,但是實際管理活動中為了更好管理其相關的工作,把OEE分成3個分項指標來管理,那就是時間稼動率*性能稼動率*良品率。很多企業都在導入OEE,但殊不知OEE不是什么階段都適合引入的,對于企業管理水準較弱的企業真的沒有必要趕時髦引入OEE,因為引入后的結果是OEE水準非常低。除此還有兩項管理OEE的時候經常出現的問題,那就是統計時間稼動率的時候涉及到的停機時的統計準確性問題和性能稼動率計算的時候必須要使用的設備標準時間的問題。首先是停機時統計問題,很多企業在這個階段都沒有定義什么是計劃停機、什么是異常停機,再者也沒有明確的規定停機多長時間開始必須要記錄,所以我們查看這些公司的停機時記錄表的時候很容易發現大家非常隨意填寫的記錄單,沒有人對所記錄的時間準確性進行關注,只要完成任務即可。出現這種結果的另外一種原因是,大家都對所記錄的時間準確性懷疑,但是沒有很好的的辦法去驗證其準確性,這是典型的沒有真正理解OEE概念的行為,我們如果真正掌握了OEE是什么,就知道改用什么樣的方法追溯異常停機時的記錄準確性的。另外對設備的標準時間的設定方面大家疑惑的是,應該用設備采購時的標準來衡量還是現在實際設備能夠達到的最快速度進行計算,在這里我賣個關子,請讀者自己思考
另外還有
OPE(人員綜合效率)、庫存周轉率(或庫存周轉天數)、LOB(流水線平衡率或產能平衡率)、RTY(直通率)等,今天先不進行展開,以后有機會的時候繼續給大家講述。
推薦閱讀:《精益KPI》課程大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