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進入的咨詢行業那幾年經濟環境比較好,客戶最關心的是在場地不變的情況下產出增加,在攻單時最愛給客戶承諾的指標是人均效率提升,那么在
精益管理項目立項時該如何測定人均效率呢?
人均效率= 產出/投入人力 這個公式看著簡單,但真要進行核算時發現問題多多。首先,產出是用產值,產品產出數量還是產品產出工時來衡量?其次,投入人力是按照車間額定人數,出勤人天數還是實際出勤工時?
產值受到原材料成本,銷售價格的影響,效率提升10%還不如材料波動影響大。所以用直接用產值肯定不合適。
如果用產品數量,對于汽車和家電行業,雖然也存在問題,但也勉強能用。博革咨詢接觸過的家電企業,基本上都是按照產品數量,然后人為的增加一個產品難度系數。例如海爾,其將5KG的洗衣機系數設為1,然后6KG洗衣機設為1.1,7KG洗衣機設為1.2. 每生產一臺6KG洗衣機等同于生產1.1臺5KG洗衣機。但這種方法如果遇到產品結構之間差異巨大的公司,如九牧的五金龍頭生產,這種方法就不適用了,例如最簡單的產品只需要加工3個孔,最復雜的產品有7個孔。公司對效率的考核是按照套數來衡量,隨著消費升級,復雜產品占比越來越高,這意味著不管車間如何努力,效率都在下降。
如果按照工時,那問題更大了。誰來測定工時,怎么保證工時的可靠。很多企業的人均工時每個月能夠達到400-500小時,而實際出勤時間只有200小時。用人均工時衡量效率就是個笑話。
對于投入人力的衡量,理論上按照完工時間-開工時間最為合理,但每天的完工時間實際上是測不準確的。只要公司考核人均效率,而車間實際又達不到,車間就會想盡一切方法來實現,例如某家電企業,其產品下線時進行掃描,公司規定完工時間按當班最后一個產品的掃描時間。如果當班出現了異常問題,工人會在快下班時,提前將線上未完成的幾十臺產品先掃描入庫,然后繼續加班一個小時,來完成當班的效率考核指標。這樣一來,考核完工時間是完全沒有意義的。所以國內的企業多數都是按照出勤天數考核效率。
那么,是否存在一個標準的公式來測定效率呢?老麥的觀點是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適用于所有企業。只能根據企業的產品結構,工藝特點來有針對性的設定公式。其中,博革咨詢認為最簡單可操作的方式是基于產品加權系數法,而加權系數則是根據產品結構特征用公式計算,只要能保證總體偏差不大,即使某些產品計算值與實際值有差異,也不影響考核。
即使企業建立了生產效率的合理考核公式,開始從信息系統收集數據,很快企業管理者就會發現季節性需求對每個月人均效率的影響會導致沒法考核車間每月的人均效率。淡季時需求下降,人數不變,人均效率下降,怎么考核?
基本上所有的消費品都有季節性,企業所能采取的措施無非是按需求生產,按產能均衡生產,混合式(同時考慮需求和產能,找到最佳點)。
應對淡季的方法一個是增加需求,將旺季的需求提前生產,一個是降低產能。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給工人放假。例如很多企業春節放1個月的假期。但其他月份的淡季怎么應對?豐田的方案是淡季每周上四天,休息三天;旺季時每周上6天,休息一天。旺季多上這一天用淡季的休假來沖抵。而且這個安排是在年初的時候就設定好了。而且汽車廠是嚴格按照節拍生產,在這種情況下,汽車行業的人均效率是可統計,可管理的。
豐田能這么做主要是因為汽車行業的季節性規律強,而且渠道中始終有30-60天的成品庫存。此外,汽車銷售需要在車管所上牌照,豐田能夠準確的掌握渠道中的成品車庫存數量以及終端銷售數量。汽車產品5-6年換代,在車型上市半年后,除非發生異常事件,一款車的未來銷量是基本可估的。其他行業基本不具備這個條件。在淡季時,也不敢給工人放假,在旺季時,工人數量又不足。
最終人均效率指標在多數企業只能是每月追蹤,按照季度或年度計算平均值考核。